close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英文俗名:  Taiwan Bamboo Viper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 竹葉青屬(Trimeresurus)  

分部地區:

  台灣全島及蘭嶼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地區,中國雲南、甘肅、吉林、江蘇及海南也有蹤跡,印度、泰國、越南及尼泊爾皆有發現紀錄。

  該蛇類在台灣出現機率頻繁,屬於台灣六大毒蛇中唯一非保育類蛇種,平時較常出沒於山坡開墾地區,生活環境與人非常接近,喜於攀附於竹林或樹枝上呈S型等待獵物,也會頻繁出沒於農耕地的積水容器附近(有蛙類的繁殖區域)。

  顏色鮮綠明亮的赤尾青竹絲辨識度極高,但也時常有無毒的青蛇(Cyclophiops major)或灰腹綠錦蛇(Rhadinophis Frenatum)被誤認為赤尾青竹絲的案例。

 

俗名:

  青竹絲、赤尾鮐、竹葉青、福建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雌雄外觀差異:

  一般而言,雄性赤尾青竹絲身體側邊除了有白色稜線排列外,也會有一條紅色線紋延續至尾端,雌蛇雖沒有這種外觀特徵,但也有極少數的雄性個體可能不存在紅色稜線

LRM_EXPORT_20180428_212317.jpg

特徵:

  屬於腹蛇科的赤尾青竹絲有著翠綠容易融入樹叢中的體色,身體細長,頭部為明顯的三角形,相信人們在野外發現牠們後可以很快想起牠們的名字。

  雖然是台灣常見的毒蛇,但牠們身形其實並不巨大,成體長度僅有90公分而已,白天可以很容易在狹窄的穴窩中躲藏。眼睛為橘紅色,有著尖細的貓眼瞳孔,在眼鼻間有明顯夾窩,口中的毒牙會釋放出血毒毒液,但這種最容易攻擊人的台灣六大毒蛇所造成的死亡率卻極低。

  由鼻至尾端整體背部為翠綠色,腹部體色則為淡綠色,中間隔著由臉延伸至尾部的白色稜線,尾部由橘紅色鱗片組成,做為與台灣其他兩種綠色蛇種尾部特徵是牠的重要指標。

DSC_3624.JPG

生活習性:

  赤尾青竹絲廣泛分布於全台中低海拔山區,即使在一月的低溫環境也可發現牠們的蹤跡,棲息環境包含樹叢、竹林叢、農耕地的容器、溪流岸邊及山區住房的牆縫,與龜殼花、臭青公等游獵行蛇種不同,赤尾青竹絲屬於坐等型的蛇類,習慣在一個地區待上數小時靜待獵物靠近伏擊。

  牠們屬於胎生蛇類,母蛇會在每年九至十一月進行交配後隔年五月開始產下幼蛇,每天約產3-15隻,剛誕生的幼蛇體長約25公分,並會在一年後達到性成熟。

  赤尾青竹絲的食性與台灣大部分蛇種一樣,蛙類、蟾蜍、蜥蜴、小型哺乳類、溪蟹及甲蟲為主要捕食對象,在雨後的環境下會為了補食兩棲類而較頻繁出沒。

  但體型較其他常見蛇種小的赤尾青竹絲其實也容易成為別的蛇類盤中飧。利用莢窩做為主要感應系統的赤尾青竹絲面對同樣低溫的蛇類僅能依賴蛇信來進行偵測,當以吐信發現別種蛇類靠近時牠們會立即閃躲,直到對方離去後才會回到原位繼續滯留。

  赤尾青竹絲個性雖不算凶狠,但面對其他威脅的反應卻很激烈,由於本身色彩很容易融入綠地環境,時常會有人類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過於靠近牠們而遭咬傷,牠們在台灣六大毒蛇中咬人機率冠居第一,所幸以單位毒性而言屬於最微弱,使人致死率大約僅2%。

28942359_3214931765189436_1900204072_o.jpg

個人心得:

  赤尾青竹絲是我開始進行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自己發現的蛇種,在身形上牠們真的意外地迷你,雖然數量眾多,但每一次的發現對我而言都是一次驚喜,具有紅色稜線的雄蛇至今為止都還沒有親自目睹過。

  台灣民眾對於該蛇種一直有很深刻的印象,也因為冠上了毒蛇之名,慘遭人類殺害的案例也存在不少。

  雖然赤尾青竹絲屬於台灣六大毒蛇中唯一不屬於保育類的蛇種,但台灣的原生動物在這片土地上肯定有牠應存在的地位,面對如上一篇所提及的外來蛙種斑腿樹蛙牠們也是控制數量的自然功臣之一,人們對於存在於野地的蛇應以保持距離和平共生的心態與之面對,每一種野生動物的留存都將會影響自然生態相的長久維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橙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