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變色蜥

 

學名:Anolis sagrei (Dumeril and Bibron, 1837 )

英文俗名:Broen anole

科名:變色蜥科( Polychrotidae)

分布地區:原產於古巴、巴哈馬及中南美鄰近島嶼,1800年由人為引進至佛羅里達、墨西哥、關島等美國中南部許多地區,2000年在台灣嘉義縣三界埔由Norval等人於苗圃中發現五十雙以上的個體,2006年在花蓮七星潭亦有發現紀錄。在台灣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內地區,以低矮灌木叢及次生林為主要棲地,偶爾也會出沒於裸露地面及草叢,屬於台灣外來種

俗名:褐安麗蜥

特徵:一般體長為約為19~21公分,尾部長度為軀幹的兩倍左右。體表顏色有褐色、黑褐色及灰色等樣式,根據所處的環境會自行改變體色。沙氏變色蜥喉部有明顯得橙紅色喉囊,喉囊上通常有明顯的白色條紋。在軀幹背部會有灰色縱線及部規澤的褐色斑紋,腹部則為灰白色。四肢短小但指細長,後肢及尾巴強壯,該特徵使沙氏變色蜥方便於林木及地面來回快速行動。

雄雌外觀差異:雄蜥個體通常較雌蜥大且壯碩,且當雄蜥在進行威嚇行為時,會將喉囊鼓起並改變顏色,並張嘴及將脊冠豎起以嚇阻天敵,而進行求偶時雄蜥也會展示其喉囊以吸引雌蜥。

生活習性:該物種在嘉義及花蓮地區目前已有龐大的數量紀錄,移動速度快且具斷尾特性,再加上繁殖能力極強及雄性強烈的地域性,該物種能快速的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並將原生存環境的本土物種競爭取代。沙氏變色蜥通常棲息於灌木叢、盆栽及石頭堆中,行動範圍距離地面通常不超過6公尺,與人類的生活環境較親近,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小型爬蟲類及兩棲類為獵食對象,嘴中牙齒細而利,方便快速咬住獵物並吞嚥。該物種主要天敵為大型蜥蜴、蛇類及猛禽,行動敏捷的特性使沙氏變色蜥天敵較少。繁殖季節為春季至夏季,產卵後一週孵化並在孵化後一年形成成體。

個人心得:當初在認識該物種時我還會將牠誤認為是沙巴變色蜥(Anolis sabanus),嘉義居民為了驅逐這些蜥蜴無所不用其極,牠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群數量龐大、難以控制的生物,不免讓人聯想到一些科幻作品中的侵略性異地生命體,人們對於此物種的繁衍能力及神秘色彩應感到敬畏,同時,牠們的存在也是在警惕我們必須盡上保護我們本土物種的責任,外來種本身對這塊土地帶有一定的威脅性,適當的控制物種數量及研究物種的生活特色,能達成兩者的平穩性,我們的原生物種才能保有持續棲息這塊寶島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橙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