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猴尾蜥

學名:Corucia zebrata

英文俗名:Solomon  Islands skink

科名:石龍子科(Scincidae)、猴尾蜥屬(Corucia)

猴尾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棲息樹上,也都只在夜間活動

 

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於索羅門群島各區域。較常見的 Corucia zebrata zebrata屬於棲息於喬伊索島、新喬治亞群島、聖伊莎貝爾島、瓜達爾卡納爾島及馬基拉島的亞種(地圖紅線標註處),另外一種亞種 Corucia zebrata alfredschmidti 主要則棲息於布甘維爾島、布卡島及肖特蘭群島(地圖藍線標住處),在地理位置上兩者都位於索羅門群島的所屬區域,但此一亞種分化也有人提出是個體差異的表現而已。

猴尾蜥主要出沒的環境為喬木的樹冠層,善用捲曲的尾巴靈活地抓附住枝幹以幫助攀附。屬於少數夜行性石龍子的牠們習慣於晚上結伴行動,由於是草食性的大型石龍子,許多牠們活動的樹上枝葉或果實都能成為牠們在當地環境的主食。

俗名:索羅門石龍子(該名稱較為泛用)、猴尾石龍子、索羅門蜥

特徵:牠們有著厚圓的臉型,以及與那巨大的身形不相搭的有趣眼神。四肢靈活,比起其他小型的石龍子有著更卓越的爬樹能力。身區主要為黃綠色並帶有茶色橫紋,頭部多數則為褐色或黃綠色,Corucia zebrata alfredschmidti的則幾乎以黃綠色為主,在體型上甚至只有我們常見的Corucia zebrata zebrata的一半大。

猴尾蜥(這邊主要介紹Corucia zebrata zebrata)成體全長為70-80公分,尾巴長度約占全身1/2,是全世界最大的石龍子,其行為也與其他石龍子截然不同。圓短的嘴型方便牠們採集樹葉與水果時能碾碎和吞嚥食物,憤怒時也會張口攻擊。尾巴極其靈活,有著如猴子般粗圓的尾部末端而得其名,雖然整體比例不算非常長但強健有力的尾部肌肉可使牠們在樹叢上發揮極大的功效。猴尾蜥的尾巴與其他石龍子不同的是牠們無法斷尾再生,因此尾部的保護對牠們而言也是重要的一件事。

雌雄外觀差異:雄性猴尾蜥在體型上平均比雌性大上幾公分,頭型也更厚圓,而在洩殖腔上雄性也有V型排列的特殊鱗片。

生活習性:牠們在夜間出沒於樹叢,白天則躲藏在樹幹的洞穴中休息,容易在桑科植物上發現牠們的蹤跡,但能食用的植株範圍卻也很廣。對於無花果果實特別喜愛,天南星科植物也是採食首選。

在習性上還有一點特別的是牠們是胎生的石龍子,雌蜥在懷孕6-8個月後會產下僅一胎的幼體。幼蜥剛誕生時只有約成蜥1/3的身長,在誕生後一年內幼蜥不會離開母蜥身邊,在這部分跟許多哺乳動物有不少相近之處。一歲後的猴尾蜥也會在脫離父母後去尋找下一群群體生活,由於牠們有獨特的群居特性,不太會出現其他蜥蜴特有的領土心態,甚至成蜥有時也會將遭遺棄的幼蜥收留。

雖說同種類的領地競爭性弱,但對於同種以外的動物(尤其是蜥蜴)會特別警惕,當遭受外物侵害時會發出低沉的叫聲以示威嚇,假如吼叫無法達到效用也會開口啃咬,其針對植時特化的嘴型在攻擊外敵時效果是很顯著的!母蜥在繁殖期間的警戒心態也會更強烈。

看看牠們這圓滑的頭顱,後腦勺兩側也是很特別的稜角造型,其實牠們跟大家熟知的藍舌蜥可是近親呢!

 

個人心得:在今年農委會8月針對野生動物進口養殖的管制名單進行修法後,我發現這隻大懶蜥居然也被列入了名單內了,這也代表了牠們的養殖條件必須更加嚴苛,且繁殖猴尾蜥將不再是我們可以隨意決定的事項。
這樣說起來真的很可惜!自從十幾年前在兩爬圖鑑上看過這隻大懶蜥後,我一直對牠就有著某種厚愛,如此寬厚的身軀卻是以樹棲的形態來過生活,真的讓人有種不可動搖的氣派,這種感覺可是其他樹棲蜥蜴怎麼都比不上的!現在市面上的爬蟲店家還是能目睹到這些「蜥界的樹熊」,希望自己以後也能入手這個大傢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橙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